用心寻找历史的记忆——走进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
“这一片都是北桥遗址。一路上,我们发现了西周、战国时期的陶器残片及汉代板瓦残块!”8月6日,在扶风县法门镇,眼尖的文物普查队五队队长王福斌一下就发现了古文化遗址。
越靠近遗址,文物普查队队员越激动。他们正要拿出考古手铲进行标本采集时,被一位村民叫停:“你们是干啥的?这里是不可移动文物点,不能随意破坏!”
这位村民叫王水林,长期居住在北桥遗址附近。“法门镇出土了好多文物。我从小就知道发现疑似文物的物件要上交,古遗址的东西不能随便动。”王水林说。
说明来意后,误会解除。在王水林的引导下,文物普查队很快找到了北桥遗址各个点位。文物普查队队员向王水林竖起了大拇指。
“在普查过程中,当地群众既是文保员,也是普查员,对文物普查、保护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也会向当地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珍贵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王福斌说。
法门镇阁老村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的关中四合院建筑,被命名为“阁老村68号民宅”,也是本次文物普查的点位之一。
“我们三代人都住在这个房子里。这个房子看着破旧,但是从来不漏雨,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巧思。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定要保护好。”阁老村68号民宅主人郭铁军说。
郭铁军今年70多岁。多年来,邻居重新盖了新房,但他从未想过把这处院子卖掉或拆掉。当了一辈子历史老师的他,深谙文物的重要价值,一直致力于保护自家的老宅院。这处老宅院为研究民国时期扶风县的民间建筑风格和样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文物普查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为精准确定四至范围,普查队队员需要依据‘三普’信息按图索骥,有时还需询问文保员、村民,详细了解周边的地貌变化情况。许多有待普查的区域位置偏远、道路崎岖,车辆难以通行,我们只能背着沉重的器材和工具,徒步前行。”王福斌说。
值得一提的是,宝鸡市本次文物普查首次加入了女队员,让“她力量”在田野上绽放。张建英就是其中一员。按照文物普查队的工作安排,6月28日清早,张建英一行7人开始了在麟游县寻访青莲山摩崖造像的“冒险之旅”。
文物普查队队员一字排开顺着山间谷地,手握镰刀、砍刀穿过茂密的灌木丛,沿着羊群踩踏的小道缓慢前行。沿途遍布的枯树、低垂的藤蔓成为文物普查队队员攀爬的借力点,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登顶。
登顶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任务是寻找摩崖造像。文物普查队参考“三普”信息及无人机提供的信息,确认造像就在崖壁下方。然而,光秃秃的巨型山石打消了他们顺着山体下去的想法,苦苦寻觅的摩崖造像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经过多次尝试,我们从巨型山石的西侧找到了通往摩崖造像的路。这是一个面积不大、内容丰富的造像遗存,十几平方米的崖壁上紧凑地开有16个龛,雕有56尊造像。造像下有一块向外伸的小平台,仅供三四人站立,再往前就是悬崖。我们只能轮流下去采集数据,进行测量记录及拍照工作。”张建英说。
文物普查过程中有苦也有甜,周边群众经常主动为文物普查队引路、送开水、送水果。那份温暖深深地烙在了文物普查队队员的心里。
两个多月来,伴随着无人机和RTK测量仪测点的声音,文物普查队队员的身影遍布山野田间。
在实地调查中,文物普查队利用无人机、RTK测量仪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的面积、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信息采集登记,确保文物信息数据、照片、图纸等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每个文物点、每件器物标本、每张照片、每份电子表格都凝聚着队员的心血和汗水。
文物普查队历时20天完成了在麟游县的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复查199处文物点,新发现9处文物点,共登记文物点208处,并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
目前,扶风县文物普查工作正在进行中。接下来,文物普查队将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对宝鸡市3436处“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逐一开展实地复查,建立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并在普查系统预置。
“通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我们将全面了解和掌握宝鸡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状况和管理使用情况,为建立健全宝鸡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制度打下坚实基础,为文物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宝鸡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宝鸡市文物普查队队长王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