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文博会|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文博会|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十四五”时期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留下来”“走出去”,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精神支持,为增强文化信心和促进文明交流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今天,西部文化博览会的小编将与您一起了解数字技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随着数字时代的开启,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全面渗透,成为强大的引爆点。《“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首次将文物发展五年规划提升为国家专项规划,首次将科技创新纳入并强调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价值。中国的“数字敦煌”“数字故宫”“数字三峡”“数字圆明园”等项目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探索。简而言之,以数字生产、数字传播和数字消费为代表的数字文化时代已经开启,数字技术已成为数字时代基本战略资源和革命性的关键要素。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体现了不同业态碰撞后的强烈化学反应。以数字技术、创作理念和艺术表达为基础,实现更多的艺术体验和文化创新,促进文化遗产的便利传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据统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件,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通过数字赋能成为IP爆款很少。因此,如何从中国庞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中寻找和塑造知名度、主体性、故事性、独特性、系统性和创新性IP,利用数字压缩技术和搜索引擎技术,实现广泛、准确、便利的传播,使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更好地融入新时代的社会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化遗产资源和数字技术如何统筹规划,协同努力。这是我们今后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总之,要增强文化信心,促进文明交流相互学习,延续历史背景,实现过去与未来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无缝对接,还需要进一步的总体规划和合作整合。

基于上述机遇和挑战,我们首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摆脱作为载体的数据“域”限制,从而实现无线时空的传播。历史场景的重构和再现形成了体验情境,构建了与数千英里外他人和谐共处的虚拟现实场景,使文化遗产真正转化为可见、触摸、生活、三维、多样化的个人体验。

其次,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大量信息的数字存储、信息共享和空间共享。利用三维虚拟技术、数字显微技术等数字手段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实现文化遗产的实体和虚拟双重文件保护。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全球覆盖的直播节点,创建低延迟、高并发的直播平台,实现资源收集共享,创新在线观光的新方式。

利用数字技术,颠覆传统故事制作的媒体语法和技术逻辑,重构文化遗产的叙事元素,推广专业内容、生活知识内容、现代历史内容和国际化中国内容,实现身临其境的文化创作。平台媒体可以依靠感官媒体生产,构建全息视频场景的虚拟空间,创造一个真实的感官互动体验空间。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个性化的创作灵感与强大的平台相结合,将文化遗产中包含的文化价值融入现代生活,开发文化遗产的新载体和表达形式。同时,一方面,我们应该回到日常生活的轨迹,面对社会生活本身,不断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力。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保护、解释、延续、丰富其当代价值,使历史的精神再次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依靠世界遗产平台,为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创造世界窗口,“讲述中国和世界的故事”,让不同的文化更好地相遇,让公众近距离享受国际化、多元化、高层次的文化盛宴。

本届西部文博会开设了数字文化馆,展览内容涵盖文化+数字展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展区、新闻出版展区、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展区、数字互动娱乐展区。